最近,关于家电涨价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国产市场家电消费的涨价呼声,业内外表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势。
媒体是看热闹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宣传涨价的“正反”两面的观点。呼声最高的企业都是产品在大卖场销售的品牌。
消费者是不希望家电产品涨价的,因为他们原本从家电连锁大卖场买的家电产品并不便宜。
而家电销售主渠道的家电连锁大卖场则恐惧“涨价”,以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纷纷以“买断”机型为头炮制出一系不涨价的商业秀。
但在这种拙劣的商业秀后面,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涨价的家电企业“不涨价”实在是出于无奈。是在大卖场的威逼之下的不得已的附合,正如以往家电连锁大卖场开店或逢年过节的底价机、优惠产品,都是大卖场强令企业低价提供的,大卖场自己并不让利一样。
汇率变化、原材料涨价是对中国家电企业出口挑战,制造成本上扬而不得己涨价的几个因素。但中国家电的涨价,还有一条业内人所不敢言明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家电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偏高,导致企业销售无利可图,不得不涨价,不涨价企业就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而家电企业销售之所以无利润,一个根本原因是家电连锁大卖场对家电企业的“巧取豪夺”压榨所致。
作者认为,家电企业的产品涨价,罪在家电连锁大卖场。
这几年,家电连锁大卖场的高速发展,门店数扩张惊人。随着网点的增多,家电大卖场实际上已完全改变了和中国家电企业的正常商业合作关系,实际己演变为一种以强势卖场力量对家电企业的压榨的鱼肉关系。
据极品策略品牌营销机构连续五年对厨卫行业在家电大卖场的销售费用计算,以一个厨卫行业的主流企业2003年在大卖单店的单店200销售量计算,支付给大卖场的单店费用(进场费、销售扣电费、各种节头费、管理费)不过在20%以下。但到了2007年,上述费用则高达45%以上,有的高达60%以上。这种费用比率的增高,一是家电大卖场向厂家的征收费用逐年增高,如对厨卫企业的销售扣点结算,2003年是按销售价的13%-15%,而到了2007年,则上升到21%-23%。尽管国家的“大店法”明文规定家电连锁大卖场不得巧立名目收取“进场费”,家电连锁大卖场的合同也隐去了这一条,但又冒出来一条潜规则是向企业收取“选位费”。据一个厨电企业营销经理人透露,即使在江苏扬州的这种中小城市门店,家电连锁大卖场也向企业收取“选位费”8万元,不缴纳选位费就以没位置为由拒绝进场。此外,家电企业还要向家电连锁大卖场的各级主管支付各种“好处费”,少则5000元,多则2~3万元,这己是业内不争的事实。尽管几家家电连锁大卖场都公布廉政检举电话,但对厂家的举报,从没有一个家电连锁大卖场是正面公布处理这些“蛀虫”的。
费用比率增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家电连锁大卖场争相开店,导致企业单点销量严重下滑。以2003年为例,那时一个地级城市,苏宁、国美家电销售的门店总数都在五家以下,企业进场后单店销量较大,费用也低,所以厂家的销售比率控制在30%以下。但这几年家电连锁大卖场竞争开店,一个省会城市家电销售门店都在40~50家以上,而在地区城市也不下20家,导致很多门店是无效销售。一边是单店销量下滑,一边是各种“苛税”奇高,导致大量在家电连锁大卖场销售的企业费用入不敷出,在原材料涨价的因素挤压下,家电企业不涨价才怪。
家电企业的经营完全是市场化的一种,当经营成本、材料成本上涨、销售价格上涨后,企业产品涨价自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这也是在材料上涨和家电卖场的强势高额成本经营下,企业回归理性的价值经营。
作为对中国家电销售产品涨价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家电连锁大卖场,如果是真正为中国消费者考虑的,那就不要一厢情愿遏制中国家电涨价,而是把自己的“豪华利润”挤掉,还家电销售一个正常合理的价值链。
来源:全球品牌网·博锋 |